讀後感-關于《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讀后感

摘要: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讀后感,供大家參考!【篇一】在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里,臧克家老人深情回憶道:“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寫作此文時,臧老已75歲高齡,憶

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篇一】

在文章《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里,臧克家老人深情回憶道:“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寫作此文時,臧老已75歲高齡,憶及恩師,往事歷歷在目。

聞一多先生一生著作頗豐,事跡眾多。臧老不寫作為詩人的聞一多,卻側重寫了作為學者和民主戰士的聞一多先生。那是因為他們的師生緣始于30年代的國立青島大學,而那時聞一多先生“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

1929年末,臧克家來到國立青島大學,他參加入學考試時數學考了零分,作文也只寫了三句帶感慨的新詩:“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可以想象,憑著這樣的成績,要錄取幾乎不可能。但時任文學院院長的聞一多多先生獨具慧眼,破格錄取了他,一段亦師亦友的美好緣份由此而始,直到聞一多先生與世長辭。臧老常說若沒有聞一多先生,便沒有他的今天。從此臧克家經常出入聞一多先生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而他也沒有辜負老師的信任,1932年便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詩人自費的詩集《烙印》出版。從此筆耕不輟,走過了一個世紀,從“農民詩人”到“詩壇泰斗”。而聞一多先生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后,寫信給他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足夠了。”可見相知頗深,他們兩人均是從小就喜愛古典詩詞。同樣的憂國憂民一腔愛國熱忱,把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

了解這段師生緣,便于理解文中的“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這本是《論語》中顏淵贊美孔子的話:“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意為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鉆研,越覺得深。這也許代表了當時臧克家眼中的老師,學識淵博而又誨人不倦。聞一多常常悉心指導臧克家的詩歌創作,常逐字圈點批改耐心指正,在臧克家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前,曾極力為他奔走。

這似乎也可以理解為什么作者說:“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一多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無暇顧及,我想這絕非偶然,我們知道,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憂天下。他的詩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由盛而衰的社會現實,堪稱“詩史”,他雖窮困潦倒卻依然有濟世情懷。他在安史之亂的逃亡歲月中親眼目睹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逐漸形成“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無獨有偶,聞一多先生在抗戰爆發前過的也是相對寧靜的書齋生活,親眼目睹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逐漸形成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抗戰爆發后先生親歷清華大學遷址一事,歷時兩個多月徒步跋涉一千余華里,橫跨湘、黔、滇三省,在這個過程中,逐步了解社會現狀,產生了爭取民主的強烈愿望,并且,聞一多先生尤其欣賞杜甫,這一點想必臧克家也非常了解,之所以今把聞一多先生和杜甫相提并論,也得于他們二人相知頗深。

此外,文中還曾兩次提到先生給他寫信,我們知道臧克家在抗戰爆發后即奔赴抗日前線,而當時聞一多先生還在象牙塔里過著相對寧靜的書齋生活,他此時對國民黨的反動面目認識還不深刻,直到1943年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一書在昆明發售,在書中公開宣揚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專制主義,聞一多先生才被里面的義和團精神嚇了一跳,認為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先生由反共支持國民黨變而為反獨裁,積極投身爭取民主的斗爭,這固然與先生一是愛國息息相關,或許也與他們二人長期通信往來,受了臧克家潛移默化影響也說不定。

并且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文章前半部分寫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先生時,用語多凝練典雅,如“目不窺國,是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街”這和寫作為學者的先生是協調一致的。聞一多先生生前常指導臧克家“用字”,這是不是受先生的影響呢?而文章后半部分寫作為革命家的先生,用語則較為通俗平實,但語氣鏗鏘擲地有聲,如“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使作為革命家的先生的高大形象呼之欲出。

先生走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講驚天地泣鬼神,他橫眉冷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倒下也不愿屈服。先生用他的行動證明他的先祖的錚錚誓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生1946年7月15日遇難,萬分悲痛的臧克家于同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深情悼念。當俞伯牙在鐘子期的墳頭挑斷琴弦仰天長嘆,他們真摯的友情感染了所有人。可以想象,當臧克家在古稀之年深情憶起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先生如何埋頭治學,如何廢寢忘食如何默默無聞,而作為革命家的先生如何的敢作敢當痛快淋漓時,那頭發零亂的先生那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形象又一一浮現在腦海中了。此時,臧克家心中涌起的情感,或許有敬有思有痛有嘆……很難一一說清吧!正如朱自清先生深情回憶父親文中所寫:“在晶瑩的淚光中,我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篇二】

從下冊的語文書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寫的一篇回憶錄。寫的是聞一多先生。文中寫到“在30年代國力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寫此作文時已是75歲高齡,但面對這些往事,他仍然歷歷在目。

聞一多先生總是頭發零亂,但他是無暇及此的。我認為聞一多先生與杜甫有著相同的經歷,在抗戰爆發前,聞一多先生曾是過著一段寧靜的書齋生活,但當他親眼目睹了下層人的苦難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漸形成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我從查閱的資料里知道了了聞一多先生不僅是優秀的詩人,還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華名族的驕傲。還有臧克家與聞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師生,臧克家常說若沒有聞一多先生便沒有他的今天,他們倆共同有著愛國情懷,那是潛移默化的。

聞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糧食,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藥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講中,慷慨淋漓地大罵特務,那是心的釋放,是代表全中華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墮落!聞一多先生忍受著饑餓帶來的折磨,在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講》一文后,當天就被國民黨的特務殺害了,

從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績不要驕傲。不要懼怕勢力。

【篇三】

今天我們學了《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民主戰士的言行舉止。本文的寫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這篇文章作者的寫作手法是:1從人的言行舉止來寫2精選典型事跡。從這兩點可以讓讀者充分認識這個人。通過讀這篇課文,我知道了聞一多先生是一位對工作一絲不茍、勤勤懇懇、刻苦鉆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這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他先做后說;第二部分寫的是他先說后做。不過這兩部分的共同點是說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舉例說吧,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什么事情先說了,可是呢,卻沒有做。有一些人承諾著要完成默項計劃,可是到頭來還是不能堅持到底。而這一課里的聞一多先生卻不是這樣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說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說。真可謂是祖國的棟梁之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應該像聞一多先生那樣,言行一致,對學習認真負責,不能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