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紳詞語解釋 / 拖紳是什麽意思
- 簡體拼音
- [tuō shēn]
- 反義詞
- 近義詞
- 基本釋義
- 詳細釋義
亦作“拕紳”。引大帶于朝服之上。
《論語·鄉黨》:“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拖, 唐 石經本作“扦”。 朱熹 集注:“病臥不能著衣束帶,又不可以褻服見君,故加朝衣於身,又引大帶於上也。”《漢書·龔勝傳》:“ 勝 稱病篤,為牀室中戶西南牖下,東首加朝服拕紳。”
借指大臣生病。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拖紳遽聞,卷衣已復。” 唐 劉禹錫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榮耀初題劍,清羸已拖紳。”
指綬帶。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舵牙當執板,繭纜是拖紳,這是榮耀的下梢頭。”
- 百科解釋
拖紳是指古代中原王朝朝服后腰懸掛的大帶,其上有組綬,合稱綬帶。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 網路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