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詞語解釋 / 檀香是什麽意思
- 簡體拼音
- [tán xiāng]
- 反義詞
- 近義詞
- 基本釋義
- 詳細釋義
香木名。木材極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藥。寺廟中用以燃燒祀佛。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莫若圖玅像於檀香,寫遺影於祗樹。”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檀香》﹝集解﹞引 宋 葉廷珪 《香譜》:“皮實而色黃者為黃檀,皮潔而色白者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為紫檀。其木并堅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紙封收,則不洩氣。” 清 趙翼 《西湖寓樓即事》詩:“桕燭檀香 三竺 路,一觀音養百千僧。” 田漢 《關漢卿》第十一場:“以后每天多劈點檀香,備些酒果,供供神道。”
- 百科解釋
檀香(Santalum album L. )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綠小喬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臺灣亦有栽培。全年可采。檀香樹被稱為“黃金之樹”,因為它全身幾乎都是寶。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邊材(制造檀香器具時,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檀香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 網路解釋
1. santalum album
2. santati 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