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粒松詞語解釋 / 五粒松是什麽意思
- 簡體拼音
- [wǔ lì sōng]
- 反義詞
- 近義詞
- 基本釋義
- 詳細釋義
松的一種。因一叢五葉如釵形而得名。或以為五粒之粒當讀為鬣,訛為粒,每五鬣為一葉。故又稱“五鬣松”。一說,一叢有五粒子,形如桃仁,可食,因以粒名之。
唐 李賀 有《五粒小松歌》。《太平御覽》卷九五三引 周景式 《廬山記》:“ 石門巖 即松林也。南臨 石門澗 ,澗中仰視之,離離駢麈尾,號為麈尾松,西嶺異然如馬鬣,又葉五粒者,名五粒松。” 清 顧炎武 《送李生南歸寄戴笠錫闡二高士》詩:“ 華山 五粒松,寄向 江東 去。”參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 宋 吳聿 《觀林詩話》。
- 百科解釋
松的一種,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高70cm 以上,整體形態成放射狀,植株較矮,但在其他地區變種植株較高大,因一叢五葉如釵形而得名。
- 網路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