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的意思

簡拼
llzh
拼音
lì lìng zhì hūn
反義詞
見利思義、舍生取義
同義詞
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英語翻譯
Profit makes wisdom blind。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解釋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
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贊》:“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例子
我們黨的干部絕不應該見錢眼開;~。
歇後語
謎語
財迷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后,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相關成語
利令智昏利令志惛智昏菽麥
同字成語
帶利字的成語帶令字的成語帶智字的成語帶昏字的成語